一、生态环境 根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位于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区,二级生态区划为宁南-陇东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三级生态区划为泾河谷地城镇与灌溉农业区。 项目评价区植被类型以刺槐为主,占总面积的50.93%;其次农田植被,占总面积的20.44%;之后为其他无植被地段,占总面积的12.99%;蕤核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08%;披碱草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10%;裂叶蒿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71%;青蒿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59%;扁秆荆三棱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31%;艾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55%;水域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30%。 根据现场踏勘及样方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未见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评价区所在地处平凉市区北侧,通过收集资料、专家咨询和民间走访得知,评价范围内以黄土塬边梁峁沟壑为主,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大型陆生野生动物较少,小型野生动物较多,常见野生动物主要以兔类、啮齿类、蛇类及常见鸟类。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拟建公路占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植物、动物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由于公路施工影响范围小,呈线性分布,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范围不大且影响时间较短,且这种影响可随工程施工活动的结束和生态植被的恢复而逐步得到缓解。 项目建设施工及运营期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只要落实报告书中提到的占用耕地、草地补偿措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永久占地范围内的合理绿化,以及弃土渣场、其它临时用地的防护和恢复措施,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不会降低当地环境质量。 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拟建项目运营期对沿线生态影响主要是对沿线的野生动物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噪声干扰和生境分割效应等方面。 (1)本项目沿线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集中的地段,野生动物主要是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2)本项目全线桥隧占比较大(占总长度的72.81%),有效的缓解了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因此对野生动物阻隔的影响不大。 二、声环境 监测结果表明,新河湾小区(2类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敏感点噪声现状昼间39.1~52.2dB(A),夜间38.3~43.1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现状》(GB3096-2008)2类标准,其他声环境敏感点噪声现状昼间44.3~50.7dB(A),夜间40.8~44.3dB(A),均满足《声环境质量现状》(GB3096-2008)1类标准,说明拟建项目沿线声环境现状良好。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公路施工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通过合理确定施工时间、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可保证沿线村庄等环境敏感点的生活声环境质量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施工期环境噪声影响是短期行为,只要加强管理,实施环境监理及监测,采取防治措施可使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据路段预测:市区连接线4a类区营运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均距道路中心线<7.5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10m,16.2m,22.3m;2类区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12.5m,20.6m,28.9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28.9m,33.8m,38.7m; 主线4a类区营运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8.0m,14.5m,22.3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36.4m,50.6m,68m;1类区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86m,139m,196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173m,271m,363m; 机场连接道路4a类区营运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均距道路中心线<7.5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为9.1m,15.9m,29.9m;1类区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28.8m,35.2m,62.1m,夜间达标距离分别距公路中心线42.1m,60.3m,116.9m。 根据噪声敏感点预测结果,项目运营近期(2028年),4a类区各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最大超标0.3dB(A);2类区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1类区敏感点昼间最大超标1.6dB(A),夜间最大超标5.2dB(A),超标位置1处(马庄村); 项目运营中期(2034年),4a类区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最大超标2.9dB(A);2类区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最大超标1.9dB(A);1类区敏感点昼间最大超标3.7dB(A),夜间最大超标7.5dB(A);超标位置2处(新河湾小区、马庄村); 项目运营远期(2042年),4a类区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最大超标4.8dB(A);2类区敏感点昼间噪声预测值均达标,夜间最大超标3.2dB(A);1类区敏感点昼间最大超标5.4dB(A),夜间最大超标9.2dB(A);超标位置3处(新河湾小区、马庄村、源头上)。 经统计,本项目运营期噪声对道路沿线敏感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项目对敏感目标的影响主要为交通噪声。本报告主要针对近、中期超标的敏感点采取降噪措施,结合现有实际情况,超标的1处居民区(新河湾小区)采取声屏障降噪措施,共设置声屏障100m,采用钢立柱结构,高度3m,满足运营中期最大超标量1.9dB(A)的降噪需求。马庄村1处居民区设路基((K0+600~K0+926、K0+764~K0+926)及桥梁(K0+926~K1+006)声屏障,共568m,采用钢立柱结构,高度3m。 环评要求对于运营远期环境噪声超标的村庄,采用预留降噪费用的措施,加强运营期跟踪监测,如超标应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确保声环境质量或室内环境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本项目采取报告中提出的各项降噪措施后,各敏感点运营中期昼间及夜间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功能标准要求,使项目运营产生的噪声影响有效的降低。 三、地表水环境评价结论 由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起点泾河水质监测项目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体水质标准,项目区域地表水体水质良好。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拟建项目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跨河桥梁水下构筑物的施工对水体的影响以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生活污水和施工场地冲洗砂石材料的废水的影响,其中桥梁水下构筑物施工是影响沿线水体水质的主要施工过程。 (2)施工生产生活区生活污水设置化粪池收集处理,出水用于场地绿化,定期清掏用于追肥。施工废水采用沉淀池收集,沉淀后用于混凝土拌合、施工车辆冲洗等,不外排。 (3)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及时将施工产生的隧道涌水和施工废水沿临时边沟或永久边沟及时排出洞外,不得散流,且在隧洞口设置施工废水隔油沉淀池和隧道涌水沉淀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处理达标后隧道施工废水回用于工程用水或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隧道涌水优先回用,剩余部分就近排入沿线自然沟渠。 施工期采取环保工程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后,对沿线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项目沿线隧道管理站、、收费站污水拟采用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装置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20)标准后进入10m3蓄水池,用于厂区绿化和道路洒水,剩余部分由罐车拉运至沿线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对沿线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四、环境空气评价结论 平凉市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区域大气特征因子总悬浮颗粒物的24小时平均浓度现状监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表2中总悬浮颗粒物二级浓度限值要求。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为扬尘。由于本项目施工期较长,会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是暂时的。对于散装材料的储料及运输应做好防护工作;对于施工便道采取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可缓解工程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项目隧道管理站(与收费站同址共建)辅助设施冬季采用电采暖,为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2)项目隧道管理站(与收费站同址共建)采用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餐厅燃料采用清洁能源,并加装油烟净化器,确保达到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五、固体废物评价结论 1.施工期固废评价结论 (1)施工期施工人员垃圾产生量约为0.3t/d,生活垃圾按施工生活区分布较分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并影响环境卫生。各施工区通过设置小型垃圾堆放点,分类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可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拆迁的建筑垃圾应尽可能用于路基填筑,如不能使用,应按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处置;其他筑路材料应按照工程计划和施工进度购置,严格控制材料使用,尽量减少剩余的物料。 2.运营期固废评价结论 (1)附属设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定期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严禁随意倾倒、遗撒。 (2)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定期清理后,外运委托处置。 (3)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产生的废机油等危险废物暂存于厂区危废间贮存柜,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