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槐荫赵湾幸福河 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来源:平凉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3-12-29 16:33 |
崇信县汭河赵湾河段市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上起赵湾村下至铜城村五马沟沟口,创建长度3公里,流域面积30.06平方千米,类型为农村段。今年以来,我县立足河湖生态禀赋和沿岸水文化优势,以“打造槐荫赵湾幸福河”为目标定位,围绕水生态融合水文化、水文化带动水经济的创建机制,不断提高河湖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全力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高位谋划推动,锚定创建工作蓝图
坚持把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摆在全县水生态建设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力推进,真正做到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汭河赵湾段”美丽幸福河湖创建领导小组,编制印发《崇信县汭河赵湾段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依托水生态自然禀赋和水文化类型,确立层层带动的创建路径和“治水+”融合模式,实行主要领导季调度、分管领导月督查,乡镇领导周巡查,重点部门勤配合的工作格局,有效打通“生态河湖”和“幸福河湖”双向转换通道,促进县内分段创建与全域创建互补式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幸福河湖“崇信样板”。
完善保障体系,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不断优化完善幸福河湖创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管护方式、补齐制度短板,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走实走深,全力保障创建实效。一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巡河检查等制度,建立“河长+巡查员+保洁员”“党建+河湖长制”等协作机制,探索推行“民间河长”“党员河长”,真正变“分头治水”为“联合治水”。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全县美丽幸福河湖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党政部门水生态保护责任和幸福河湖建设绩效评价考核、交办督办、闭环管理等制度机制,为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构建多元参与机制。采取“公益+实践”的形式,以“争当‘河小青’,共建幸福河”为主题,推出幸福河湖研学游路线,21个河湖长制成员单位,150余名志愿者通过清理河道河岸垃圾,扮靓母亲河,为建设美丽幸福河湖贡献力量。
厚植创建家底,擦亮美丽河湖底色
常态化做好“河湖体检”,多措并举打好河流管护“组合拳”,全力保障河湖生态功能。一是深化整治,抓规范。结合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创新开展“三慎三不三禁三无”、河湖突出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实现整治由“水”向“岸”深化,累计清理整治河道、沟道70公里,河湖问题保持动态清零,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协同管护,促常治。采取河长出动、政府推动、司法协动、部门联动、基层互动“五动”方式,具体由水务管河湖,生态环境协作管水中、自然资源协助管岸上、农业农村主动管源头、公安检察合力保安全,累计开展督导检查和联合执法巡查6次,有效震慑河湖违法行为。三是数字赋能,强监管。有效运行无人机巡检、智慧水务在线抽检、巡河APP周期覆盖巡查等手段,对创建河段实施即时监控、智能化监管、精准化管护,累积开展线上抽检12次,运行无人机3次,为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赋予新举措、新动能。
系统融合发展,拓宽幸福河湖特色。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优做活水生态+项目、水生态+文旅、水生态+产业等要素,全力推进项目支撑、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地域特色。一是水生态+项目方面。综合施策,以“政府、财政、项目、社会资源相互扶持”为建设机制,结合水系连通、景观人文元素,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通过实施生态河堤治理、汭河赵湾桥、沿岸旅游道路等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建成生态河堤6公里,生态廊道3公里,河湖岸带绿化、美化率达90%以上。二是水生态+文旅方面。以水为脉、以槐为媒,深挖沿岸古村落水文化底蕴,通过实施汭河锦屏镇赵湾村段旅游乡村等项目,建成沿岸水韵彩绘农耕文化、古槐文化、红色文化、唐代军旅文化、地域民俗,安装生态围栏、悬挂保护标识牌20余面,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处,打造水岸“古槐文化”主体公园1处,形成有文化气息、有文化涵养、有生命脉搏的“新河流”,有效提升了农村段河湖文化特色属性。三是水生态+产业方面。将沿岸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切入点,把水环境系统治理有效融入当地乡村振兴建设中,实施赵湾村庭院经济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2021年汭河赵湾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示范村、2022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成就奖,使汭河沿岸乡村生态农业、民宿、文创、旅游等产业发展,在汭河美丽幸福河湖创过程发挥了动能作用。
撰稿人:赵小成、梁雅琴 审核人:袁建新 责编:朱瑞祥
上一篇: 庄浪县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下一篇: 崇信:“生态+”产业转化“添绿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