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崆峒分局 时间:2022-09-14 15:40 |
近年来,崆峒区以农用地质量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养殖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乡村振兴生态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重“治水”,减少农村水体污染。精心编制《平凉市崆峒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14个,日处理规模累计达到1850立方米,基本实现了乡镇镇区污水设施全覆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资2200万元实施14个乡镇污水支管网工程、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埋设污水收集管网13.5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累计达到83个,治理率达到32.94%。
二是勤“管土”,降低化肥农药总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户开展配方肥施用,鼓励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2022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77.12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41.02万亩。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全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4%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出台《崆峒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办法(试行)》,目前全区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914.93公斤。
三是强“控渣”,规范畜禽养殖模式。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对21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为199个养殖大户修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建成19个规模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中心、2家大型沼气建设工程、3个3万吨小型有机肥厂和大寨乡1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基本形成“养殖场户—集中收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线—种植业”的绿色循环发展路子,目前禁养区再无新建规模养殖场,现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
四是严“整塑”,减少白色塑料污染。紧盯春秋两个关键季节,建立健全“企业加工利用、回收网点收集、农户捡拾交售”的运作体系,积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先后补助建立乡级回收站22个,与6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开展合作。组织召开全区废旧农膜回收部署会议,与各乡镇签订了年度废旧农膜回收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废旧农膜回收企业签订了年度废旧农膜回收包片协议,2022年,全区已回收废旧农膜1413吨,回收率达82.4%。
五是优“环境”,改善人居生活条件。持续推进厕所等“三大革命”,2022年完成户厕改造5043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3%,建成农村公厕257座。扎实开展“一拆二清三归整四规划建设”,清理垃圾1.97万吨,柴草7908处,粪污4655.7吨,村内水塘203口、水沟668.35公里。持续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农村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全区17个乡镇的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平凉海创能源科技公司进行焚烧处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2022年以来,共收运处置农村生活垃圾1.97万吨,无害化处置率达到了100%。(撰稿:王来顺 审核:侯 鹏 责编:张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