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正当时,装点家园促增收——崆峒区生态环保产业链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崆峒分局 时间:2022-05-13 09:44 |
今年以来,崆峒区生态环保产业链将林草生态保护提升作为产业链“五大工程”之一,紧紧依托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塬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城镇扩绿、面山植绿、乡村增绿、道路和堤岸绿色廊道“五绿”行动,加快建设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森林生态网络,推进全区生态建设取得了实效。
一是分类设计,统筹推进绿城乡。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分修复改造、城区义务植树、城区北部面山绿化治理、景观廊道建设、村庄绿化示范建设等工程,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进度,完成造林绿化4.9万亩。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化林分修复完成造林4.1万亩,中心城区北部面山治理完成造林1440亩,216个单位3.92万干部群众共同实施,完成中心城区义务植树6580亩。通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乡生态大背景,实现了泾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是积极谋划,项目支撑显活力。坚持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与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紧密结合,谋划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链林草生态保护提升工程项目4个,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工程完成造林1.2万亩,退化林分修复完成退化林修复造林1.5万亩,建成绿色通道83.5公里,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建设项目完成种草830亩。主动担当,精准谋划,积极申报平凉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等项目,正在申请项目资金。
三是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绘美景。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适地适树,乡土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采取新造+修复并举的方式,选取刺槐、山毛桃等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的乡土树种混交栽植,持续推进系统治理。退化林分改造通过补造修复的方式,在林冠下和林间空地补植抗逆性强的油松、云杉等,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中心城区北部面山治理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旱性强、耐瘠薄的紫穗槐、侧柏、柠条、山毛桃等苗木为主混交栽植,以植绿与造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平凉中心城区面山由黄变绿、由绿变美。
四是林果相融,产业富民促增收。坚持把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有机结合,建成了花所、崆峒、安国的贵妃杏、寨河大寨的花椒、草峰香莲的山毛桃、大寨的核桃、麻武的刺苞头等一批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增加群众产业收入。在川塬区积极引种大红袍花椒、无刺花椒、宝石核桃、香玲核桃、刺苞头等新品种,以点带面发展特色经济林,有效助推农民增收。今年全区共栽植花椒、核桃、贵妃杏等经济林1573亩。完成四十里铺镇、崆峒镇2个省级森林小镇批复命名,白庙乡贾洼村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完成建设,大寨乡雷神庙村养蜂场设置蜂箱50个,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产业惠民。(撰稿:陈宝印 审核:朱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