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助力美丽平凉建设
来源:平凉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4-12-24 17:05 |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一是依法治污法制体系不断完善。针对平凉生态定位和工作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先后出台《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平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多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地方法规,研究制定《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办法,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依法依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法制保障,依法治理、依法保护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蓝天保卫战持续发力。围绕开展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企业、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积极调整优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范围,升级空气质量微测网,建成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平台,建立了精准高效的指标预警和快速处置机制,全面落实“三级网格”共建包抓责任制,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全区域、全行业、全时段监管。加快推进火电、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低超过50%。精细化推动施工场地、道路交通、裸露地块扬尘管控,城市重点道路湿法清扫实现全覆盖,公共领域清洁能源车辆普及率达到80%以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三是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先后部署开展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河道“清四乱”整治,建成覆盖重点岸线河湖视频监控设备341台,分类治理入河排污口2160个,汭河崇信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并入选2024年《中国水利报》“十年回响·河湖之变”河湖长制特别报道。围绕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巩固,完成城市污水管网雨污分流和混接错接改造9.34公里,累计建设改造污水管网350.87公里,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排查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94个,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率100%。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14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四是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分别达到42.5%,42.6%。废旧农膜回收、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42%和84.18%。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累计完成487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全市共创建命名省、市、县级和美乡村190个。扎实推进“八改”工程实施,累积改厕29.46万座,抓建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746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9.54%。
五是流域综合治理协同发力。持续加强泾河、葫芦河流域水土保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87.2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429.9平方公里。积极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301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修复,治理面积661公顷。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全力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户。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8%,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效巩固。
六是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充分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加快补齐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短板。2019年以来,累计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4.55亿元,实施污染防治和减排项目206个。全市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扩容改造并配套建设尾水人工湿地,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69个乡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新增可透水面积73.6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由26.74%提高到50.21%,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快构建。率先推行全域生活垃圾闭环处理,形成了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体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下一步,平凉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紧盯大气重点领域协同治理、水质风险断面管控、土壤源头防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工作强力攻坚,坚决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持续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撰稿人:杨明星 审稿人:张会超
(规划统计科供稿)